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51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108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5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青藏高原改则地区多年冻土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改则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 气候寒冷干燥, 位于青藏高原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南界附近. 2010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本底调查"项目在改则地区采用坑探、物探和钻探等多种方法对区域内多年冻土开展了大规模野外考察工作. 根据现场钻探资料和后来的地温观测资料, 并结合坑探和物探资料对改则地区多年冻土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改则地区多年冻土上限深度在2.6~8.5 m之间, 部分地区存在融化夹层; 多年冻土含冰量在12%~35%之间, 主要为多冰冻土, 而且一般仅在上限附近发育有高含冰量多年冻土; 多年冻土温度普遍较高, 在-1.5~0℃之间; 多年下限深度一般小于60 m, 部分地区甚至在10 m左右; 多年冻土分布的下界海拔高度约为4 700 m, 海拔5 100 m以上区域普遍发育有多年冻土; 区域内多年冻土特征受局地因素影响明显, 特别是与坡向、植被覆盖、岩性和含水量等关系密切; 现场记录资料和后来的测温资料都显示改则地区部分多年冻土正处于退化状态.  相似文献   
102.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技术,对比分析了直接稀释法和基体匹配法测定含盐水样中微量铀的精密度、准确度和回收率。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铀标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 9,精密度、准确度和回收率都满足样品测定要求,二者均可用于盐湖水中微量铀的测定。但基体匹配法稳定性高,重现性好,更适合于盐湖水中微量铀的快速、准确测定。  相似文献   
103.
论述了我国近几年来西北地区中新生代盆地沉积岩地层复杂条件钻探工艺技术组合的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钻探工程装备技术组合;钻具技术组合;矿层(或目的层)钻进工艺技术组合;冲洗介质及循环系统技术组合;不取心钻探工艺技术组合;孔内事故预防工艺技术组合等6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4.
西藏多龙矿集区是目前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内最具潜力的找矿远景区,矿集区内已发现4处大型斑岩铜矿,但其成矿背景尚有争议。通过开展成矿前的萨玛隆闪长岩锆石U-Pb测年、岩石化学分析,结合区域内构造发育序次,对系列斑岩铜矿的成矿背景进行探讨。对萨玛隆闪长岩中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23颗锆石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21.6±1.7Ma(MSWD=1.9),代表了闪长岩的成岩年龄。萨玛隆闪长岩的全岩岩石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岩石属于中钾富钠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具有高Sr、低Y特征,相对富集Cr、Ni等不相容元素,有埃达克岩的亲和性。闪长岩具相对较高的(~(87)Sr/~(86)Sr)i值和较低的(~(143)Nd/~(144)Nd)i值、ε_(Nd)(t)。全岩岩石化学特征显示,萨玛隆闪长岩起源于下地壳角闪岩相,可能有幔源物质混入。矿区内早期走滑断层切穿萨玛隆闪长岩,指示多龙矿集区内主要控岩-控矿走滑断层可能形成于116~121Ma,多龙矿集区内系列斑岩铜矿形成于班公湖-怒江洋向北俯冲末期的构造转换阶段。  相似文献   
105.
西藏安多县楚多地区紧邻青海沱沱河铅锌矿整装勘查区,目前已经发现楚多、楚钦、楚琼、宁塔等多个矿点(体),均为受断层构造严格控制的热液脉状成矿类型,经初步控制,楚钦已达到中型规模,找矿前景有望达到超大型。通过对楚钦铅锌矿地质特征研究,进一步探讨其找矿前景并为其余矿点勘查提供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06.
西藏多不杂铜矿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近年来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斑岩铜矿床。该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缘多不杂构造岩浆弧中,形成于早白垩世班公湖-怒江多岛弧-盆系演化时期,成矿年龄为120 Ma,成矿与侵位于早白垩统美日切错组地层中的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有关。目前已探明铜、金资源量分别为230万吨,92吨,平均品位分别为0.51%、0.2 g/t,已达超大型矿床规模,是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基地。本数据集是在2005—2010年对该矿区矿产勘查所取得的宝贵数据基础上,开展的数据库建设的成果,采用10个数据表,重点汇集了多不杂铜矿单工程工业矿体和低品位矿体的品位数据及其计算结果,并对与储量计算有关的所有细节性数据做了系统性的归并整理。  相似文献   
107.
藏北高原非常薄弱的活动断层调查研究程度和不完整的历史地震资料等,限制了对高原内部活动构造变形特征、机制以及孕震构造环境等的深入认识。通过综合地质、遥感和地震等资料对阿里北部羌塘地块内部进行详细的活动断层解译,结合沿阿鲁错地堑系南段昆楚克错地堑西侧边界正断层新发现的晚第四纪断裂活动证据和最新同震地表破裂等,对该区的活动断层几何图像及运动学特征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阿里北部的西羌塘块体内部在第四纪以发育近南北向正断层系统和由北西向与北东向走滑断层构成的共轭走滑断层系统为特征,第四纪和晚第四纪活动断层都呈现出了高密度、弥散分布的特点,并可归纳为3类基本的活动构造变形样式:共轭走滑断层及其伴生正断层作用、弥散式正断层作用和剪切裂谷式正断层作用,其中大部分正断层与走滑断层主要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构造类型来共同调节区域内近东西向伸展变形的,这些特征指示藏北高原内部变形更符合“连续变形模式”而非“刚性块体挤出模式”。同时发现,沿昆楚克错地堑西缘主边界正断层发育的最新地表破裂总长度仅约400 m,最大垂直位移约0. 8 m,推测可能是1955年革吉县纳屋错东MW6. 5强震事件的结果。基于新的研究结果,推断阿鲁错地堑的第四纪正断层作用及相对频繁的历史强震活动,可能是孕育2016年阿鲁冰崩灾害的关键内动力条件,这警示需重视高原腹地活动断层作用与冰川失稳灾害之间的内在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108.
碎块石护坡在寒区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基于室内实验结果,并结合风火山地区地温资料以及风火山实验场现场观测资料,针对抛石护坡对公路铁路沿线路基底下的多年冻土的保护作用以及对多年冻土上限的抬升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证实了抛石护坡措施的优越性和可行性.抛石护坡措施兼顾了调控对流和调控传导两方面,是一种典型的主动积极调控地温、保护冻土的措施;它具有热二极管功能,使得热能单向排出,从而使得冻土上限得以较大幅度的抬升,对保证道路安全与畅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9.
通过对青海东台吉乃尔盐湖老卤进行综合处理,使该盐湖老卤摆脱了生产碳酸锂单个产品成本较高的困扰,从而可以使其有用元素得到综合利用,并且有机地使用其生产流程加入的辅料,使该老卤得到最大限度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10.
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床位于斑公湖-怒江缝合带北侧多不杂构造岩浆弧中,成矿与侵位于中侏罗统雁石坪群和早白垩统美日切组地层中的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有关。由于斑岩体的侵位,在岩体内及其围岩中形成强烈蚀变且分带明显,由含矿斑岩中心向外可划分出钾硅化带、中级泥化带、泥化带、伊利石-水白云母化-褐铁矿化带-角岩带或青磐岩化带(围岩是中基性火山岩时)。矿化为细脉-浸染状,含矿斑岩全岩矿化,少量矿化产于围岩中,成矿为铜-金组合,为典型的富金斑岩铜矿。初步识别出(1)钾化带中主要发育M型、EB型、A型及部分B型脉;(2)绿泥石化带(中级泥化带)中发育B型、C型、石英-绿泥石脉及S型、G型脉;(3)在粘土化带(泥化带)中主要发育C型脉、G型脉及S型细网脉;(4)在围岩中主要发育B型、C型、D型及G型细网脉以及碳酸盐脉、M型脉等。矿区范围内发育丰富的热液磁铁矿、赤铁矿、金红石等,铜、金沉淀与热液磁铁矿的形成关系密切;矿石中主要为黄铜矿、少量斑铜矿和辉铜矿,而黄铁矿很少,总体上为黄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在石英斑晶及各种脉系中识别出三个大类和十个亚类的流体包裹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数据表明最高(达935℃、压力200MPa)的均一温度出现在石英斑晶中,这种由含不透明子矿物、简单多相、含硅酸盐子矿物、赤铁矿多相包裹体类型构成的具45%NaCleq盐度的多相包裹体可能代表本矿床最原始的成矿流体组成;这种成矿流体上升到3km左右、冷却到580℃左右发生沸腾,分离出超高盐度(60%~80%NaCl eq)流体包裹体和富气相包裹体,并导致大量磁铁矿的结晶和还原硫的释放,且伴随部分金属硫化物及部分金沉淀,形成早期的M、A型脉;随着温度的进一步降低和分离出的流体包裹体的聚集,在500℃~480℃之间、22~40MPa之间、深度约1.5km发生沸腾,大量释放出的硫与金属离子结合,导致了大量铜、金的沉淀,形成如B型脉等一系列脉系及浸染状的铜矿化。在450℃~400℃之间、压力20~32MPa之间、深度1.1km左右又发生了明显的沸腾事件,形成了如C型脉、S型等含铜脉系。在370℃~200℃之间、压力5~30MPa之间,包裹体以液相包裹体和多相包裹体为主,其盐度变化较大,可能是由于岩浆流体的稀释作用或少量大气降水参与循环所致,形成了D型脉及面状硅化。我们的研究结果揭示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是主要由直接从岩浆熔体中出溶(600℃~950℃)的具高氧化性、(超)高盐度的富含成矿元素的岩浆流体形成的,是斑岩矿床系列中正岩浆端元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